绿碳化硅是以石油焦和优质硅石为主要原料,添加食盐作为添加剂,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,经冶炼成的结晶体纯度高,硬度大,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,机械强度高于刚玉。
绿碳化硅,代号GC,适用于加工硬质合金,玻璃,陶瓷和非金属材料外,还用于半导体材料,高温硅碳棒发热体,远红外源基材等。
绿碳化硅(SiC)是一种高硬度的合成材料,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,在芯片抛光领域(尤其是半导体制造)中具有重要应用。
绿碳化硅的基本特性:
高硬度(莫氏硬度9.2-9.5):仅次于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,适合高效去除材料。
化学稳定性:耐高温、耐酸碱腐蚀,适用于复杂化学环境。
可控的粒度分布:可加工成微米或纳米级粉末,适应不同抛光需求。
化学成分 |
SiC |
99.05% |
SiO2 |
0.20% |
F,Si |
0.03% |
Fe2O3 |
0.10% |
F.C |
0.04% |
物理指标 |
莫氏硬度 |
9.5 |
熔点 |
2600 ℃ |
最高使用温度 |
1900℃ |
比重 |
3.2g/cm3 |
堆密 |
1.2-1.6 g/cm3 |
颜色 |
绿色 |
晶体形状 |
六方晶型 |
型号: |
号砂(粒度砂):4# 5# 6# 8# 10# 12# 14# 16# 20# 22# 24# 30# 36# 40# 46# 54# 60# 70# 80# 10# 12# 14# 16# 20# 22# 24# 30# 36# 40# 46# 54# 60# 70# 80# 90# 100# 120# 150# 180# 220#
微粉:
日标(JIS):240# 280# 320# 360# 400# 500# 600# 700# 800# 1000# 1200# 1500# 2000# 2500# 3000# 4000# 6000# 8000# 10000#
FEPA(欧标): F230 F240 F320 F360 F400 F500 F600 F800 F1000 F1200 F1500 F2000
W标:W63 W50 W40 W28 W20 W14 W7 W5 W3.5 W2.5 W1 |
在芯片抛光中的具体应用场景
(1)硅晶圆的粗抛
- 粗抛需求:硅片切割后需去除表面损伤层(如线锯切割产生的微裂纹)。
- 绿碳化硅的优势:高硬度可快速磨削硅表面,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。
- 工艺参数:通常采用粒径较大的绿碳化硅磨料(如5-20μm),结合碱性或酸性抛光液。
(2)第三代半导体材料(碳化硅晶圆)的抛光
- 背景:碳化硅(SiC)作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,用于高功率、高温器件(如电动汽车、5G基站)。
- 匹配性优势:绿碳化硅与碳化硅晶圆硬度接近,可避免“软磨硬”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。
(3)其他半导体材料的辅助抛光
砷化镓(GaN)、蓝宝石衬底:绿碳化硅用于初步抛光,但需注意避免材料过脆导致的表面缺陷。
4. 关键技术挑战
- 表面粗糙度控制:绿碳化硅颗粒的尖锐棱角可能导致划痕,需优化粒径分布及抛光液配方(如添加表面活性剂)。
- 纯度要求:半导体级抛光需避免金属离子污染(如Fe、Na),需高纯度绿碳化硅(99.99%以上)。
5. 未来发展趋势
- 纳米级绿碳化硅浆料:通过纳米颗粒细化技术,提升抛光表面质量,扩展至精抛领域。
- 复合抛光材料:与氧化铈或金刚石混合,兼顾效率与精度。
- 绿色制造:开发可回收抛光液体系,减少废料对环境的影响。
绿碳化硅凭借其高硬度和化学稳定性,在芯片抛光中主要应用于粗抛和碳化硅晶圆抛光,尤其适合第三代半导体制造。然而,在高端硅芯片的精抛环节(如7nm以下制程),仍需依赖氧化铈或胶体二氧化硅等更精细的材料。未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复合材料的进步,绿碳化硅的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展。